interview

疫情時代的線上策展與創作

文|張君懿
今日網路技術發展迅速、人類行為和網路世界的關係更趨複雜,如何重新檢視網路媒體,使其不止是呈現作品圖文資訊的線上平台,而是成為創造藝術的特殊條件?如何將網路媒體本身的語言系統轉化為藝術創作的有利條件,從藝術創作的角度設想線上展覽形態的可能性,以揭示今日線上與實體(或現實空間)之間的互滲關係?

read more

文字的複數形態——關於《翻牆者》與《新媒體人》

文|張君懿
《新媒體人》的瀏覽過程就像是捲軸迷宮,我們在一個又一個的選擇之間行走,開展出透過自己的選擇所形成的參觀路徑。有的選擇我們只會經過一次,有的選擇則會一直不斷重複帶我們回到同一個選擇,有些選擇,則是在我們做出某個選擇之後,註定會永遠錯過。作品呈現出由各式各樣的選擇構成的多種閱讀軸線,背後所隱含的是相互交錯的敘事迴圈。

read more

「給火星人類學家」的策展實踐(下篇)

文|張君懿
作品才是展覽的主角,要花時間溝通,更要花時間等待,等待想法醞釀成形,或等待特定的時機。就像牌局裡「等進牌」的過程,有時你可能不一定有最好的牌,但一定有相對好的牌,有時某件作品介入之後局勢就瞬間明朗了,總之有趣的正是牌局的不確定性,以及你可以在玩牌過程中去操控這場牌局。

read more

「給火星人類學家」的策展實踐(上篇)

文|張君懿
在條件限制底下,我們可以如何繼續做作品、繼續做展覽,藝術可以怎麼讓它繼續發生?我提議用「火星人類學家」這個外部想像,去試想可以「留下」什麼作品線索給一位遙遠陌生的「他者」,同時讓火星人可以在線上和實體不同界面的往返之間,透過來回盤點人類的創作行為,去推敲人類的藝術創作思維。

read more

「超日常」的展覽實踐 ── 訪談策展人張君懿

白紙如同日常,摺線出現的時候是維度轉換的時刻,是一個向度過渡到另一個向度的時刻,是可能性湧現的時刻,所以這裡所謂的「超日常」並不是與日常發生斷裂,不只是超越日常,而是探問我們是否能夠通過藝術折返日常,在折返之中發現從來不曾如此思考或注意過的事物。

read more

策展與創作的共生 ──藝術家/策展人張君懿談「超日常」的策展實踐

文|蔣嘉惠
張君懿在這兩檔展覽採取的「共生式」策展機制,為藝術家和策展人之間的文化生產關係,鋪展出一種特殊的共創且活性的型態(...)。

read more

「超日常─第二屆大臺北當代藝術雙年展」策展團隊專訪

文 | 許祐綸
超日常不是透過與日常發生斷裂而產生,也不僅是超越日常,而較是一種探問:我們能否透過藝術折返日常,而在折返過程當中,察覺從來不曾注意或如此思考的事物,或發現日常的原始獨特?

read more

「策展人」到底在做什麼?

文 / 李孟軒|責任編輯/郭丹穎
尼采曾經說過:「還好有藝術,可以讓我免於死亡」,我常常在思考,或許,藝術才是讓我空虛的元兇,但也只有藝術能讓我發現,原來生活是一件更有趣的事情。而展覽就是這樣的一個平台。

read more

空氣草的生長姿態——張君懿訪談錄

與談 &文字整理|張韻婷
我關注的其實不是表演藝術如何介入視覺藝術的問題,也不只是去探討視覺藝術中的劇場性或表演藝術中的造形性,而是去思考,可否回到更上游的地方、回到專有領域尚未分化之前,去尋找、或試著去觸發一種可共同理解的藝術創作思維?

read 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