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terview

文字的複數形態——關於《翻牆者》與《新媒體人》

書之未來——臺北國際書展論壇(文稿)

與談 | Cécile PALUSINSKI、張君懿
主持 | Cécile RENAULT|口譯:陳文瑤
時間 | 2023.2.4
地點 | 台北世界貿易中心展覽一館

Image title

Image title
我和Cécile PALUSINSKI做的事有些共通之處,例如我們都試著把文字閱讀的經驗,透過不同的展演形式擴延開來,去思考文字呈現方式的各種可能性。所以,我想從策展和創作這兩個不同的切入點,來討論這個共通之處。首先談一下我如何讓一本小說作為一件參展作品,介入一個展覽;其次談一下,我如何以文本作為創作上的參照,思考一種介於電子書與網路藝術之間的作品形式。

1. 小說介入展覽的可能性?——《翻牆者》 

2018年,我邀請小說家駱以軍參與「大臺北當代藝術雙年展——超日常」,請他沿著展場空間書寫一本小說,也就是去針對參展藝術家的作品即將進駐的場所進行文字創作,讓小說成為第一件參展作品去啟動展覽。

駱以軍後來便從展場的歷史背景和它的建築空間出發,同時融合了過去曾經在這些空間裡發生的藝術作品,書寫了一本名之為《翻牆者》的小說。在小說裡面,展場的空間被轉化成非常詩意的文字描繪,曾經在這些眷舍空間裡發生的作品,也很巧妙地揉合在小說的故事情節之中。

小說完成後,我就立刻把小說連同展場相關資訊,例如展場平面圖、展場空間照片等等,寄給所有參展藝術家,作為他們構想如何介入此雙年展的創作參照。另一方面我開始思考,如何在展場中呈現這本小說?換句話說,在一個以小說為起點的展覽裡,該如何把這個以文字為載體的作品,放入美術館的脈絡?因為對我來說,在展覽的脈絡底下,這本小說已經不只是一本書,而是一件作品,是從展場生發的文字作品。

閱讀膠囊
後來,我提出了三種不同的作品展呈形式。第一種是名為「閱讀膠囊」的形式,它是一個專門為《翻牆者》紙本書打造的一個半開放式的閱讀空間,空間裡面封藏著五百多本小說紙本書;這些書是鑲嵌在展牆裡面、和空間一起搭建起來的。同時現場平台上放置了三本紙本書,以及駱以軍親自朗讀的小說有聲書。

這個空間設計的想法正是來自於《翻牆者》小說,這本小說裡有各種非常豐富的空間描繪,其中小說提到了「膠囊狀的夢境」這幾個字,讓我想要為這本小說打造一個白色圓弧造形空間。從空間的外側來看,它像是一個膠囊的剖面,當讀者長時間停留在裡面閱讀,就像是置身在這個為小說量身打造的容器裡面,成為外部觀眾觀看的對象;我想透過這個閱讀空間,讓內部的讀者的閱讀,和外部觀眾的觀看之間,製造出某種內外的關係。

翻牆指南
第二種是名為「翻牆指南」的作品形式。我先從《翻牆者》小說中擷取了十二個描繪展場空間的句子,這些句子包括,膠囊狀的夢境、折疊太空艙般的家屋,以及珊瑚礁生態園區等等,我把這些和空間有關的文字,以文字碑文的形式分佈在展場的巷弄之間。

具體來說,就是把這些文字重新放回到小說家的文字想法一開始生發的場所,因為現場這些文字碑上的文字都跟場所的空間特質,或者跟曾經在場所發生的作品有關。我讓這些文字和當時展覽的「視覺辨識系統」結合,製做了十二組和展場視覺設計形式上相應的標示,讓它們化身為展覽視覺規劃的一部分。換句話說,讓原本在展場誕生的文字重新返回展場,串連出一個介於「展場-文本-作品」之間的折返過程。

超日常衛星站
第三種形式是「超日常衛星站」,它是結合主展台「閱讀膠囊」的空間構造,以及「臺座」這種展場常見的作品承載物所衍化出來的設計:「衛星站」上有《翻牆者》小說的電子書版本,以及駱以軍親聲朗讀的《翻牆者》有聲書,臺座的本體也有一個展示紙本小說的微型櫥窗。這個承載小說作品的衛星站,會在雙年展期間,在大台北地區的美術館、畫廊和書店巡迴展出,就像是一個從「超日常」展覽派出去的親善大使,讓觀眾可以在城市的不同地點,透過這個展台閱讀到這個雙年展,第一件扮演核心角色的作品,也就是《翻牆者》這部小說。

翻牆者的不同閱讀形式
所以,從觀者的角度來說,《超日常衛星站》是讓曾經在展場以外其他地方看到這本小說的人,能夠產生些好奇心,前來小說和展覽發生現場,一窺究竟;《翻牆指南》是讓前來參觀展覽的觀者,當他們在展場迷宮般的巷弄之間行走的時候,有這些詩意的文字作為參觀路線的索引,或觀看這些空間的線索;《閱讀膠曩》則是透過看似剖半的空間,讓觀者停留在作品內閱讀小說的同時,成為作品的一部分。而不管是哪一種形式,思考的出發點都是:如何讓這本沿著展場書寫的文本展開來,同時透過它啟動這個展覽,去製造出作品與作品之間隱形的聯動關係。

2. 介於電子書與網路藝術的作品形式?——新媒體人
接下來談一下我如何以某個文本作為參照進行創作。2022年製作的《新媒體人》是從一個文本開展出來的一件,介於「電子書」和「網路藝術」之間的線上作品,作品發想是來自於藝評家高千惠所書寫的一系列在線上發表的文字,那是在典藏今藝術刊登的一個叫作創造性藝評寫作的專欄。文章總共有33篇,後來作者把這33篇文章命名為《33間堂》。它是一個從飛機場航班誤點事件出發所展開的敘事,是用一種介於藝術評論和科幻小說之間的文體去書寫,主要隱喻當下時代網路媒體和當代藝術的各種現象,例如網路媒體操作機制,或者藝術圈資源爭奪方式等等。

關於《新媒體人》
大體上來說,《新媒體人》這件作品主要是以網路的語法去架構一個文本,這裡的網路語法包含兩個層面的意思,一種是利用網路媒體本身的特性,例如超連結功能,包括透過超連結功能可以不斷開啟新的頁面,去讓文本產生各種可能的閱讀路徑;另一種是以當下時代的網路媒體語言針對文本進行各種轉譯,例如以社群媒體常用的慣用語、懶人包、農場文和心理測驗等等作為網站的各種文案,再一次以網路媒體語言重新詮釋這個不斷影射網路媒體語言的文本。所以確切來說,新媒體人是以網頁語法編寫,同時以網路媒體語言構成的一個互動式網頁作品。

其次,這件作品基本上是由不同的「選擇」所組成的。網頁瀏覽視窗上可以看到許多選擇,觀者每做一次選擇,就會開啟一條新的路徑,路徑上有很多不同的節點,節點會連結到不同的情境,而這個不同的情境,又會帶你前往不同的新媒體城邦。例如你可能會來到一個很喜歡按讚的「棒棒國」,或者很喜歡排名的「排排邦」,又或者可能來到一個有不同派系人馬不停爭奪資源的「攪乳海」。在閱讀旅行的過程中,你也可能來到一個可以讓我們改變命運、變換參觀路徑的「奇異點」,或者可以讓我們稍微休息一下、養身調息的「轉渡間」。

在你經歷了一連串的選擇,也許你終於有機會進入「排排邦」,你會來到一個很喜歡排名的城邦,裡面有各式各樣的蘭花可供票選。據說蘭花是植物界的魅惑者,不同品種的蘭花,會運用不同的魅惑術去勾引雄蜂來採集花粉。網站上有這些魅惑術的詳細說明,讀者在閱讀的同時,就可以票選自己喜歡的蘭花,票選結果會引導你前往適合你去的其他邦國。

捲軸迷宮般的敘事迴圈
同時,這些城邦內部,又分佈著可以通往其他地方的各種節點。也就是,每位讀者進去玩,幾乎都可以拉出不同的閱讀軸線。所以整個瀏覽過程,有點像捲軸迷宮,我們在一個又一個的選擇之間行走,去開展出透過我們自己的選擇所形成的參觀路徑。有的選擇我們只會經過一次,有的選擇會一直不斷重複帶我們回到同一個選擇,有些選擇,則是在我們做出某個選擇之後,註定會永遠錯過。作品呈現的是由各式各樣的選擇所構成的多種閱讀軸線,它背後所隱含的是相互交錯的敘事迴圈,試圖去呼應人類行為跟網路媒體之間,其實早就相互滲透、或早就已經盤根錯節的關係。

文字的複數形態
在閱讀文字的過程當中,我想把文字轉化成作品。例如讓小說結合臺座或展場標示,這些美術館既有展呈形式,讓它有別於純粹放在書架上的書本;或是讓小說變成某種接近電子書,但又比電子書更多的什麼東西。但無論如何,重點不只是如何讓文字以有別於書籍的方式呈現,而是回到文字本身的屬性,或者說回到文字所開展出來的那個世界,去思考如何讓文字透過不同的閱讀經驗,重新擴延開來。而我這幾年所做的嘗試,或許正如小說家駱以軍所說的,小說文字本來是腦子裡流轉的電波,是沒有物質性的,但我試著讓它像河豚一樣炸開來、讓它分化成不同的作品形式。因為對我來說,有趣的或許不是新媒體或新科技可以帶來的閱讀上的新鮮感,而是在紙本或電子書的可能性之外,找到另一種符合文字本身屬性的形態,試著去探索其他展呈形式的可能性。2023.01.25

  • 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