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terview

「策展人」到底在做什麼?

Image title

尼采曾經說過:『還好有藝術,可以讓我免於死亡。』我常常在思考,或許,藝術才是讓我空虛的元兇,但也只有藝術能讓我發現,原來生活是一件更有趣的事情。而展覽就是這樣的一個平台。

是因為擁有藝術家的背景?亦或是身為策展人無形之中所培養出的習慣?張君懿的話語之間,包含了許多前人的省思,而她也將自己的經驗與感觸附加其上,予以延伸。

身為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美術系兼任助理教授、有章藝術博物館典藏研究組組長,張君懿擁有豐富的策展經驗,更於2017年擔任《空氣草》策展人。在她眼中,策展是一個開展可能性的平台,雖蘊含眾多的不確定性,卻也充滿令人期待的空間。

Image title

對策展領域的認知與期許,讓她創造獨特策展平台。(圖/劉薳粲 攝影)

從藝術跨入策展 一切順其自然

談起進入策展領域的契機,張君懿思索了幾秒,「其實我並不是選擇成為策展人,而是我本來就是一位藝術家。」身為藝術家,張君懿分享,自己本身或是朋友之間時常會有展覽的需求,此時,便會從中推舉一位擔任統籌。她從研究所時期就參與了各個藝術圈友人的展覽,並在舉辦個展期間,學習到展覽所牽涉的所有細節,包含經費籌措、器材租借使用、尋找贊助與文宣設計等等。而正式為有章藝術博物館策劃展覽時,只是將以往累積的經驗帶入並發揮出來而已。

經驗堆積 確立自身的策展風格

照顧他人之前,要先知道如何照料自己。

張君懿解釋,策展人一詞,在拉丁語中包含管理、照料、分類、療育靈魂的意涵,在策畫展覽的時候,她會從照料自己出發,替每場展覽設想可行的運作模式。回想過往的參展經驗,藝術家們總是必須等到開展當天,才能見到其他共同展出的作品以及整個展覽的樣貌,這個模式時常讓她在未知的狀況下去決定參展作品,也影響了最終的呈現效果。

「作品和展覽之間,經常是有斷裂的,好像分別為兩件事情。」她如此形容。

為了打破這種分離的狀況,張君懿決定用創作的型態去策畫展覽,試圖將參展與創作兩者匯聚在一起。以2017年的《空氣草》為例,她跳脫過去由策展人指派藝術家展示場域的模式,將空間、時間上的自由歸還給藝術家。「我希望藝術家來的時候,可以跟我逛逛博物館、北側藝術區和一些展場,然後告訴我這些空間中他們最『有感』的地方在哪裡,希望他們的作品可以在哪邊生成。」過程中,也會促成藝術家彼此之間的意見交流,整個展覽可說是由藝術家、策展人與整個策展團隊,共同創造的。

Image title

和藝術家對話、討論作品的時刻,是張君懿在策展工作中最喜歡的一環。(圖/張君懿 提供)

我希望在這樣的過程中,藝術家能跳脫出原來的創作模式,醞釀出新的能量,進而產生新的創作契機。

張君懿也分享,在策展過程中,她最喜愛的部份便是與藝術家之間,天馬行空聊作品的時刻。「能感受到對話能量在流通,有時候不一定會把作品作完,但聊一聊就會陷入想像的世界裡,非常開心。」在她的策展理念當中,對於所有的不確定性,都給予正面肯定的態度。「是過程的一部分而已...。很多創造力、有意思的想法,便是從如此不確定、渾沌的狀態中湧現出來的。」

開展未來 理想的策展人角色

「我理想中好的展覽,不只是把好的作品聚集起來...,將作品居留在展覽空間裡...。而是希望展覽可以確實反映出一個策展人對於藝術的關注與思考。」

問及對策展行業的期許,張君懿回答,希望策展人可以在擁有大量藝術史知識的同時,跳脫框架,保有藝術家的創造力、想像力,以及自由的靈魂。「我這樣會不會太理想?」她笑著說,「當然還要有能夠看到未來的預言能力,才能夠發覺真正好的作品,產出有前瞻性的概念!」

時而開朗,時而嚴謹。兼具兩種身分的張君懿,將藝術家的那份感性,與策展實作中累積的理性相結合,走出了自己獨有的創作型展覽風格,並在構築每個可能性的過程中,不斷地嘗試、挑戰自我。

Image title作品和展覽之間,經常是有斷裂的,好像分別為兩件事情。」藝術家兼策展人張君懿決定用創作的型態去策畫展覽,試圖將參展與創作兩者匯聚在一起。(圖/張君懿 提供,劉薳粲 攝影)

  • 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