review

展於網 vs. 網上展 — 談展覽《給火星人類學家》

原文出處:立場新聞(連結:https://reurl.cc/W34DR7

大如出入境限制,微小若人與人之間保持社交距離,瘟疫迫使我們重新感受空間,重視現場交流的藝術活動承受具體而直接的影響。劇場座位間隔拉開,展覽和表演場地被迫停業。不少項目被驅逐離開實景,逃亡到網絡世界。電腦和互聯網普及應用都已經幾十年,我們早已習慣每日栽在小螢幕的時間比身邊人多,自以為熟悉網絡世界,一切活動轉移線上,「又有乜好怕喎」!

連月來,種種項目迫上網際,我才猛地發現原來網絡是如此陌生的空間。

作為觀眾,我喜歡探索觀察,無法現場體驗變成一大挑戰。我抱怨只剩視聽效果,感受好像太過平面。在手機裡,或在電腦前,我總不能像人在劇場/展場那樣專注。看演出,我會忍不住會翻手機,或與身邊人即場討論;看展覽,我見到訊息又跳出去先回覆,看一半擇日再看——觀賞經驗變得零碎。藝術活動搬到網上,可不只是換一個媒介,而是整個空間感都徹底改變。累積幾個月的「虛擬藝術體驗」來到前幾天,我終於頓悟這道理。

轉折點在於新北市藝文中心近日開幕的展覽《給火星人類學家》。對,這是不在香港境內的展覽,但當地朋友提供的資訊,讓我很感興趣。她說:「展覽的真正現場在虛擬空間;留在實體展廳內的是線索、或稱痕跡。藉時局議題,翻轉線上線下的二元觀念。」這正巧處理當今藝術行業一大疑問:實體限制太多,舊路不可通;虛擬世界似乎是唯一出口,但新路又不知道怎樣走。

我覺得《給火星人類學家》做了挺不錯的嘗試。

  • 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