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uratorial-statement

仿真生活|策展理念

文|張君懿

「我們所謂的「生活」是否不過是生活的表面或假象?它是否在不知不覺中被掏空,而只剩下對於生活的仿真或諧擬。」——朱利安

生活之於藝術為何?藝術發展至今,歷經達達、偶發藝術、激流派、貧窮藝術......,若生活早已融入藝術、藝術可等同生活,那麼如今的生活是什麼樣的生活?在現代科技媒體形塑的虛擬現實裡,我們雖處於生活,但是否隱約感到與自己的生活有距離,是否曾在不知不覺中錯過了生活?而倘若我們所經歷的只是生活的表象,藝術能否讓人回到正在發生、無法預料的當下片刻,重新發掘活生生的生活?

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認為「真生活」只存在於哲人死後前往的彼岸世界;法國詩人亞杜·韓波寫下:「真生活是空缺的,我們不存於世」;德國社會學家狄奧多·阿多諾批判消費社會讓生活成為「生活本身空缺的意識形態」;捷克作家米蘭·昆德拉筆下的《生活在他方》,描繪主人翁亟欲掙脫平庸的日常、企求不可及的他方;法國導演賈克·大帝在電影《玩樂時間》中勾勒人在現代生活中種種「適應與不適應」的情境,揭示出「人並未活在其中的生活」;法國思想家朱利安則質疑「既然我們僅此一生,何不在當下生活中構想真生活?」,試圖把西方形而上學呼喚的「彼處」拉回此時此地,使「生活」從世界之外的「他方」回到當下生活,同時指出「藝術」能自外部激起人們內在最真實的感動,讓人脫離生活的沈溺萎縮,進而抵抗仿真造假的偽生活,使生活再度活絡。

「仿真生活」一展提議以「生活」作為參照,透過模擬、仿效或練習等創作進路,趨近不斷被偽生活所遮蔽的生活。展覽集結十位國內外藝術家,以幽默、戲謔或滑稽模仿的手法,描繪現代生活及當下媒體時代中人類的行為百態:皮耶希克·索杭、崔廣宇和致穎以脫離情境的身體行為,凸顯普適性的社會常規;杜利安·高登、陳萬仁和艾略克·瓦提耶通過錯置的人事物,探問人與環境或語言之間的關係;黃裕雄、施順中、府中男孩和朱利安·佩維厄則藉由人工智慧程式語言與機械化手勢,揭露科技媒體時代下人的行為及生活境況。展出作品共同剝開現實的不同表面、揭露仿若真實的生活,邀請觀者在一個個似真卻假、似假若真的「仿真生活」當中覺察生活、發掘比藝術更饒富興味的生活。

01 行為
皮耶希克·索杭以自拍的方式呈現日復一日的生活(《晨起》),或一人分飾多角,在他虛構的場景中變換不同身份(《皮耶希克·索杭,浩斯帕伊大道261號,巴黎14區》、《淋浴中的詠嘆調》)、演繹真實社會中人類的行為百態(《向賈克·大帝致敬》)。同樣以自拍的方式,崔廣宇透過自身演繹他者,藉由行為的介入和社會角色的扮演,帶出人與城市環境間的一種荒謬的適應關係(《系統生活捷徑——表皮生活圈:城市精神》、《系統生活捷徑——表皮生活圈:表皮生活圈》);致穎則是在特定場所內置入不相干的行為,將人們熟悉的場景轉化為無厘頭的情境(《慢跑》、《夢靨》)。

02 場景
延續「行為」子題有關「人與環境」之間的關係,杜利安·高登以日常行為帶出滑稽的場景,藉由人物在傾斜房間中的日常舉動,影射人與物之間無所不在的抗衡關係(《沙丹和莎拉》),或透過機器擬仿人類互動行為,反映出人與物之間既親密又疏離的情境(《當下的愛》)。陳萬仁將「人、物和生活空間」放置於數位影像的世界裡,運用影像後製複製人的行為動作的瞬間,製造無限循環的時間迴圈,以人物重複性的動作演示影像時代中媒體化的身體(《比爾先生的早晨》、《去你的未來》、《小黑貓》)。艾略克·瓦提耶以文字拆解圖像,透過文字轉譯老布勒哲爾的《尼德蘭諺語》的圖畫中人類的行為百態,邀請觀眾從中還原五百年前人類、物件和環境之間的樣態(《低調的作品——向布勒哲爾致意》)。

03 媒體
承接「場景」子題對於某種「現實的還原」,黃裕雄運用人工智慧程式語言所組成的訊息界面,製造人類與人工智慧在對話過程產生、卻也同時遺失的溝通,邀請觀眾從中尋找「還原世界原來樣貌」的路徑(《模糊的語言》、《失效的感知》 )。施順中將手機社群軟體的點按動作轉化成儀式般的「手指行為」(《科技禪》),或以動力機械的重複性運作,取代線上遊戲時手指的反覆性動作(《練等行動》);府中男孩則以現場行為表演,闡釋這些作用在電子產品介面上的「手指行為」(《枯山水》)。延續「加諸在電子產品上的人的手勢動作」,朱利安·佩維厄邀請表演者們以機械性的手勢隔空操作電子產品(《下一步我們該怎麼做?》),並模仿人工智慧語言進行日常對話(《我的內心(深處)何在?》),批判在新媒體時代中默默制約人的行為及意識形態的科技媒體。

#線上展覽
https://reurl.cc/lDNRLQ

#展覽手冊
https://reurl.cc/XEm5QD

  • /